
作者: system


這一生也在進取 但你快樂嗎?
撰文︰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副主席黃重光醫生

「不成功,所以不快樂!」這種想法是不難理解的。但今時今日,為甚麼不少人是很成功,卻不快樂呢?
在筆者的臨床工作中,經常遇到很多不快樂的人。多年前,一位 60 多歲,事業成功而且很富有的人士與我談心。他向筆者表示,自己多年來在事業上打拼,累積了很多財富,但卻很寂寞和不快樂。於是筆者問他:「你一生在追求甚麼?」他毫不思索便回答:「事業。」我繼續問他:「你得到事業,卻失去了甚麼呢?」他沉思了好一會,然後告訴筆者,他和太太與子女的關係很疏離。
人生有兩樣東西很相似,搞不清楚兩者往往就是不快樂的重要原因。這兩樣東西就是「需要」(need) 和「想要」(want)。要快樂,我們「需要」感情滿足,即是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和友誼。但很多人在追求他們「想要」的事業和財富,卻忽略了家人,也不重視友情。雖然他們得到「想要」的事業和財富,但心中感情的「需要」卻得不到滿足,結果他們成為寂寞和不快樂的人。如果你感到不快樂,請你「停一停,想一想」,你一生在追求甚麼?
「我童年甚麼都有,卻沒有……」
你可曾想過你的內心住了一個小孩子?
我們會在人生中尋找很多東西,其中一樣很重要的,就是要尋找你內心的小孩子。請你看一看這些照片,他們那一個像你內心的小孩子?

這也是多年前的一個真實故事,一位中年女士與我談心:「我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,物質從不缺乏。但是媽媽卻是一個不快樂的人,她常在家中,卻很少陪伴我。而爸爸則經常長時間工作,我很少見到他。我的家裡甚麼都有,不過就好像沒有父母一樣!」
這位女士自幼勤力讀書,成績非常好。長大後,她的事業亦很成功,結婚後丈夫很疼愛她,但她始終感覺自己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人。
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愛,常會感覺不安、寂寞、不快樂。長大後雖然事業成功、家庭美滿,但心中的不安、寂寞和不快樂,卻始終揮之不去。為甚麼呢?簡單來說,他們好像同時生存在兩個世界,在「現實世界」裡,他們是成功和幸福的成年人;但在他們的「心靈世界」中,卻同時活著一個不安、寂寞和不快樂的小孩子。
如果你是一個不快樂的人,請你「停一停,想一想」,尋找一下你心中的小孩子,看一看他是一個快樂或是不快樂的孩子?

拖字訣訓練子女EQ?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,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,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,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供應,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。但是,家長太快滿足子女需要,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影響,未能鍛鍊他們忍耐能力,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。
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
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,是培養情緒智商(EQ)的重要環節。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需要,但卻埋怨子女耐性差,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,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。

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?要訓練子女情緒智能,秘訣就是「不用反籐條,也不用蝦條」,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,也不常使用獎品,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,培養出孩子的耐性、等候的能力等等。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:
例一: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,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,便立即吃甚麼。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,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;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,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。如是者,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。
例二: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,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,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、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,要求子女耐心等待。
例三: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,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,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,喝一杯清水,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,才可以開電視。

例四: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,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,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,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,才可按掣。
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
以上只是一些例子,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「拖字訣」,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,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。父母要注意的是,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,必須言出必行,無論子女撒嬌也好、發脾氣也好、哭也好、大叫也好,都要堅持著「拖」的原則;另外,父母也要注意要「有口齒」,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。
另外,當子女提出要求時,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,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(EQ),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(IQ)。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,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,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!

玩玩具助幼兒發展 勿只依賴科技產品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由於 21 世紀已經進入了電子媒體的世代,很多家長都沒有買報紙的習慣,同時亦已習慣在網上與人溝通、購物、看報紙和玩遊戲等。有部分家長亦開始減少買玩具給子女,因為很多遊戲可以在網上隨時隨地玩,既方便又經濟,項目多元化又易於攜帶。
事實上,電腦的應用正不斷普及,從以前商業世界逐漸發展至教育界,以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。有些家長更覺得要盡快教導幼兒學習使用電腦,讓他們比別人先行一步,驅使他們變得更聰明。但這論調忽略了一個事實,無論人類怎樣多元化以至全面使用電子媒介,每個人都需要在真實世界生活,都需要真實地處理日常的起居飲食。
近年來,愈來愈多兒童被診斷患上感覺統合失調,有一部分是遺傳的,但也有一部分是後天欠缺應有的刺激所引起的。不論是甚麼原因,社會對人類的感覺統合的要求愈來愈高,但不幸地,幼兒在成長過程中,由於先進的科技,身體較少被轉換至不同空間方位,自己的眼手不需太多協調便由成人代他們完成任務。他們未來需要面對很多挑戰,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訓練不足,日後便容易遇上重重障礙。
玩玩具是兒童的天職,他們若有虛擬的玩具或遊戲,可能缺乏了個人真實的感官刺激。在嬰幼兒的階段,家長需要為他們提供耳、眼、手、腳、身和腦的感官刺激,令他們產生應有的協調練習。坊間有很多按他們年齡階段的玩具,分類也很清晰,如6個月玩的、一歲玩的、兩歲玩的……應有盡有。只要家長願意購買,不難找到合適的玩具,如手眼協調的、耳手互動的和耳眼感覺統合等等。

另外,家長可能希望孩子長大之後做教師、警察、律師、醫生、工程師或老闆,他們可以透過玩具直接而具體地扮演有關角色,操弄所需的工具,應用恰當的語句,與人產生互動的真實反應。相比只是單看電腦屏幕,更能全面掌握多感官的刺激,因此建議家長買這類與職業技能有關的玩具,引起他們扮演在這些角色。

雖然家長可能花了不少的金錢買玩具,而玩的時間也可能不太長久,但可以保證他們獲得應有的刺激,這絕對是值得的。為了更環保地使用這些玩具,家長亦可以集合以三個月為一階段的玩具,轉賣給其他家長或送給朋友。請各家長緊記按子女的發展,一定要買合適的玩具。
- 標籤 2025年01月

升小申請 家長如何為子女選校?
撰文:激活英文小學羅煦鈞校長

小一入學申請已經開始了,家長可如何為子女選讀適合的學校呢?如何了解一間學校才是正確?孩子的特質固然重要,但小朋友的可塑性很大,相對來說,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和學校是否能夠符合家長的期望就更為重要。家長可從以下途徑了解一間學校:
- 學校網站
很多家長都會通過學校網站了解學校,但不同學校網站的設計方向都不一樣,不容易互相比較。不過網站一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資訊,算是一個方便了解學校的途徑。
- 小學概覽
《小學概覽》也是一個可以取得學校基本資訊的途徑。但和網站相反,由於《小學概覽》的版面對標題和字數設限制,看上去似乎較容易比較,但很難看到學校特色,所以《小學概覽》也只能算是提供多一個方便的途徑供家長認識學校。
- 通過「口碑」了解
收集不同人對學校的評價,即一般對學校的「口碑」,可以是一個了解學校的重要途徑,事實上亦是大部分家長考慮的重要因素。不過,通過「口碑」了解學校,家長有兩點需要注意。第一,各人的觀察可能都是不完整,而且學校是會改變,家長要多聽不同人的意見。第二,各人對教育的期望都不同,別人認為重要的優點,你卻不一定認為重要,你甚至可能認為是缺點。
- 參觀學校
參觀學校又如何呢?有人懷疑參觀學校是否可以看到真面目,但筆者認為親身接觸還是重要的。每一間學校都有她期望讓公眾了解的訊息,亦即是學校所重視的元素,這可以在參觀時了解得到。這間學校希望大家知道,她的學生有良好紀律,還是活潑自信呢?她強調學術水平高,還是多姿多采的活動呢?家長從中便可以有所比較。
清楚自己對教育的期望,有自己評估的方向,便不容易被表面的東西所影響。為子女選校並不容易,但假如家長能夠清楚自己想要的,再多用不同的途徑去了解,相信一切都會水到渠成。

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
撰文: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

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,記錄了她5歲的大兒子示範如何用鋸齒小刀切西蘭花,經剪接後的短片約3分半鐘,全程由媽媽負責拍攝。在短片中,男孩的刀法談不上熟練,但臉上卻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,而且還解說得頭頭是道。
作為一位治療師,筆者也很贊同媽媽的做法,就是放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汲取經驗,因為畢竟鋸齒小刀的傷害性有限,即使真的割傷了手,最多也只是皮外傷,小孩子也會很快復原。可是我作為一子之母,觀看著整個過程,也不其然擔心起來。

小男孩順利切完整棵西蘭花,我也頓時鬆了一口氣。我心裡十分欣賞男孩的耐心和努力,但我更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。
很多時候,父母都會在放手讓孩子嘗試,以及擔心孩子遭遇挫敗兩者之間掙扎著。許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適度的空間自主自決,並從中建立責任感和自信心。然而作為愛錫子女的父母,也同時會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經歷痛苦。這些擔心和焦慮,會驅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護孩子免於犯錯,例如為孩子做決定,替孩子完成他們應負的責任,又或是說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。
父母擔心子女遇挫敗,都是基於愛護他們,這亦是人之常情。然而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,並不是去保護孩子免於犯錯和受傷,而是陪伴孩子經歷種種高低起跌和成敗得失。這一種陪伴包含了對子女的尊重、信任和支持,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選擇,並且信任他們有能力承擔其選擇的後果,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,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決定。

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,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絕不孤單的。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滿有自信地不斷探索、學習和發展所長。
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23/12/2024
- 在〈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〉中尚無留言

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
撰文:言語治療師郭子欣

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都不同,有些小朋友我1歲多便能講出不同單字,2歲便能說出句子,與人溝通。但有些小朋友的語言能發展則較慢,事實上口部肌肉發展對進食及語言能力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。家長可以不同小遊戲,訓練小朋友口部肌肉,為其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。
口部肌肉包括面頰肌肉、唇部、舌頭及下巴的肌肉,會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進食經驗轉變而不斷進步。口部肌肉的力度、控制、靈活度及協調性更是影響幼兒學習說話的重要因素。
幼兒日常進餐過程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機會,但有些個案卻是因為經常進食細碎甚至糊狀食物,而導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發展,既影響進食,亦影響語言發展。常見的情況如流口水及發音不清晰或準確,所以口肌問題必須正視。
以下是一些訓練口部肌肉的簡單小遊戲,希望能透過有趣活動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,為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。
吹氣練習
玩法:
首先預備一個盆,家長及小朋友面對面,把盆放在二人中間。然後加入半盆水,把一隻紙船放在家長的一邊,船內放上小朋友喜歡的食物或小禮品(如:貼紙等)。家長先把紙船吹向孩子的方向,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內的食物或小禮品,如果小朋友想再獲得食物或小禮品,必須把船吹向家長的方向。
透過這類吹氣練習,能加強舌頭向後縮以及圓嘴的能力,加強下顎的穩定性和控制度,以提升說話清晰度。

咀嚼練習
玩法:
把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(如:甘筍、青瓜、西芹和蘋果等)切成條狀,長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約。家長拿著蔬菜條的末端,然後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間,以鼓勵小朋友運用大牙咀嚼。家長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,當孩子咬一下,家長便將食物推入一下,直至小朋友把整條蔬菜條吃光為止,左右兩邊交替練習。家長可因應小朋友的能力,調節食物條的粗幼長短及軟硬度。
咀嚼時需要嘴唇、舌頭及下顎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協調,而語音發展也是透過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發出不同的語音,所以咀嚼訓練有助改善發音清晰度。

- 標籤 2024年12月
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23/12/2024
- 在〈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〉中尚無留言

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

撰文: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多向子女提出沒有限制性的問題
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,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,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,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。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,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,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,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。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,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,藉此當作親子活動,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。
除了個別發問,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。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,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;能力普通的小朋友,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;能力相對較弱的,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。

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
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,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,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。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、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、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。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,例如數學題(1加1等於多少),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「封閉式問題」,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,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。

事實上,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,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。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,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!

認識常見的學童傳染病

撰文:趙長成醫生
香港的天氣時好時壞,加上小朋友的抵抗力較弱,因而容易染上各種疾病。而且孩子在上學時會與同儕一起學習和遊戲,所以令傳染病更很容易在學校傳播。所以家長必須對常見的學童傳染病有一定的了解,才能為孩子做足預防措施,避免他們感染傳染病。
香港的學童傳染病可根據傳播途徑分成以下幾類:
經飛沫傳染
孩子吸入患者打噴嚏、咳嗽、吐痰或說話時所噴出的飛沫,或接觸沾有病原體的物件後,再觸摸自己的眼睛、鼻子或口部,令病毒進入體內,從而感染傳染病。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(即坊間常指的傷風咳嗽)丶流感丶手足口病等。
經接觸傳染
即病毒經直接接觸患者的身體,如皮膚接觸等,最常見的有手足口病。
經空氣傳染
病原體能在空氣中浮游一段時間,毋須經接觸,便可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內,常見的有水痘和麻疹。

由衛生環境引起
有些傳染病因個人衛生處理不當而引起,如「尿道炎」或「胃腸炎」(即坊間常指的「腸胃炎」)。
處理方法
當孩子患上任何傳染病時都不應上學,一來孩子可能在學校惹到更多病毒,或令他的抵抗力變得更低;二來為了公眾著想,避免傳播病毒,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在家好好休息,待病癒後才上學。另外,家長可為孩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,例如讓孩子注射預防疫苗,包括流感或水痘等,注射後可有效預防病毒。
家長要教導孩子,盡量避免接觸患有傷風咳的同學,同時勤洗手,適當使用消毒洗手液,保持個人衛生;亦要教導他們不要共用水杯及餐具,避免交义感染。
如果學校懷疑有人患上傳染病,老師應提醒患者戴上口罩丶打噴嚏及咳嗽時用紙巾蓋咀,同時盡量隔離該位學生及妥善處理分泌物,並通知家長帶他看醫生就診。
- 標籤 2024年11月
如何善用數「一、二、三」
- 文章作者 作者: system
- 文章發佈日期 15/11/2024
- 在〈如何善用數「一、二、三」〉中尚無留言

如何善用數「一、二、三」

撰文:張傑醫生
不時在網上和報章上看到有關教養孩子的評論。有不少人認為現代的孩子愈來愈難控制,因為不知道為何,他們看似越來越聰明,而且性格比較自我。所以,並不會隨便跟進長輩的指示。我個人比較保守,對於孩子的行為問題,我還是認為是我們成人的指導方法欠佳為主因。理論上,就算怎樣聰穎的孩子,只要能夠及早定立界限和規則,他們都能夠好好跟隨。在眾多的方法下,我今天想討論一下如何善用「一、二、三」。
這個方法對於幼兒特別有效,因為他們的反應只是單純性跟從他們被告知的規則。方法就是當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時,父母可以向孩子數「一、二、三」。如果在數完之後仍沒有停止的話,父母就要作出適當的懲罰。這個方法的好處是:
- 當聽到「一、二、三」時,孩子便知道父母是認真。
- 「一、二、三」是有時間性的,孩子並不能夠採用拖延政策。比起「快啲」、「立刻」等說話來得更有用。
- 孩子可有時間去完成原來他們認為沒有問題的行為。不會一下子太突然的感覺。

其實,在說「一、二、三」之前,父母和孩子都有所「默契」:
- 雙方明白「一」、「二」、「三」分別的意義。「一」是父母不喜歡孩子不當行為,要馬上停止。「二」是如果不馬上停止,便會受罰。「三」是父母會馬上採取行動。
- 沒有「四、五、六」。因為應要有合理的懲罰,沒有議價的空間。
- 父母必須用確保孩子收到父母的「一、二、三」警告。例如必須讓孩子望到父母都開始數。
- 數「一、二、三」已經是一個較溫和的做法,而且保存雙方的面子,所以唯一可以停止父母數下去,就是在數「一」或之前便停止不當行為。
- 父母要認真地說「一、二、三」。孩子扮聽不到或耍其他手段都沒有效果。
在實行初期,雙方都需要時間適應。但是父母必須堅持用堅定的態度和眼神,孩子才會明白你們的用意。這種「一、二、三」的方法可用到孩子開始懂事,例如小學的後期,因為孩子開始更加接受父母的解釋和說理。我相信父母正確的指導是最有效引導孩子成長的重點。
- 標籤 2024年11月